首页 >> 声表谐振器

京津冀一体化将加剧城市拥堵电子琴

文章来源:泰华五金网  |  2022-06-28

京津冀一体化将加剧城市拥堵

京津冀一体化将加剧城市拥堵2015-03-28 10:20:04 来源:童大焕视界分享到:试图疏解城市中心人口的努力,前景就是强化住宅与办公的分离,延长人们的通勤距离,加剧城市的拥堵。而生产性服务业不断高度集中的规律却牢不可破!现行的拥堵和各种所谓城市病,恰恰是城市规划理念、城市管理理念和中产阶层用车习惯的极度落后所造成!

关于区域城市一体化如京津冀一体化,一段时期以来我至少写了十五六篇文章以上,比如:假如保定成为北京政治副中心,首都的“围城效应”,京津冀一体化下的两座超级烂尾城,京津冀一体化绝非扁平化,自我中心式思维毁坏城市构建,分散人口与资源严重加剧污染和城市病,迁都和迁企都是馊主意——人再也不是企业的附庸,人为控制人口和产业当心城市孟买化,京津冀一体化将加速集中式大城市化,从东北衰落看京津冀一体化,世界越来越陡峭,广州CBD逆势热租说明了什么,城市化与区域发展三条天线,向北京推荐几个城市化理论专家,失败的产业和人口郊区化,穹顶之下为大城市化去污名……等等,书名号就都省略了吧。总结论就是四个字:痴人说梦。

2015年3月13日,一篇3600多字、图文并茂的《大数据分析:一个“堵城”的挣扎 到底哪里做错了》(来源:城市数据团 作者:郭斌亮、汤舸、高路拓)出现在网络上,这篇文章相当于再次用大数据证明我上述文章作出的一系列依据事实和逻辑作出的推理结论是正确的。

文章说,上世纪末开始,上海出台了一系列人口疏解的政策,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严格限制市中心的居住用地出让和住宅建设;2,对市中心进行大规模旧城改造,把旧区居民拆离市中心;3,在近远郊各处兴建大型居住社区,以承接新增人口与市中心迁出人口;4,在郊区建设独立新城,增加就业岗位。

在全市人口高速增长了近30%的巨大压力下(从2000年的1800万增长到2010年的2300万)、城市近郊区及新城人口大部分都有飞速增长的情况下,上海市中心(除了浦东以外的内环线内)的人口数量竟然硬是被降了下来。

人口疏解成功了,但是拥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

根据《全国50城市上班族通勤调查》,2014年上海以平均通勤距离18.82公里居全国第二(北京以19.2公里居首),平均耗时51分钟。从2006年到2014年,上海人均通勤时间分别增长了42%,全市道路交通平均车速下降了13%。

工作日早高峰时段(早7点至9点),除2号线外,其余所有轨道交通线路,在通往市中心的方向上均呈现明显的高拥堵单向客流。无论人们在哪个站点挤上了地铁,他们大部分的出行目的地只有一个,那就是市中心。

宝山区市民最主要出行目的地依次为黄埔、徐汇、浦东,三者之和共计54%,市中心八区和浦东区之和更是达到81%。松江区市民的出行目的地中,市中心八区和浦东区之和占到71%。

根据经济普查数据,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岗位高度聚集在市中心。除了浦东张江,其聚集的范围连中环线都没突破。这就是魔都每天早高峰挤地铁的人们的目的地——上海各类高端服务业就业岗位所在地:市中心。

总体而言,在高端就业岗位仍然集聚在市中心的情况下,即使市中心人口密度降低,但被疏解的群体依然需要每天通勤至市中心工作。因此,疏解人口本身只会大幅度增加居民的出行距离,从而加剧城市的拥堵程度。

政府努力地在中心城之外的地区(以新城为主)鼓励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通过补贴,减税,供地,等等,试图对市中心服务业功能进行疏解。企业会去注册(便于领补贴),但是人不会去那里上班。根据经普数据分析的上海四个主要产业部门就业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金融行业高度集聚在市中心3km处,其次是文创,8km,再次是科技,12km。向郊区新城疏散就业岗位,本质上就是逆市场规律而行。

无论是市场规律还是国际城市经验都告诉我们: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国际大都市将不可避免地仍会保持其市中心就业岗位的高速增长和持续集中。即便是被学界认为新城战略非常成功的东京,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其岗位的空间集聚度仍然在不断加强,岗位总体上仍然呈现空间极化的趋势。假如我们依然严守人口疏解的政策,严格控制市中心的人口,使郊区(包括新城的)人口不断增长扩大,我们不会得到传说中的“田园城市”,只会得到一个无论你修多少地铁到郊区早高峰时永远是一边挤不上一边是空车厢的城市;一个通勤距离越来越长的城市;一个人和岗位越来越远的城市;一个综合交通不堪重负的城市;一个越来越拥堵的城市。

正如本文开头一段提到的一篇文章《广州CBD逆势热租说明了什么》所揭示的,广州服务业和上海一样,呈现的是加速向市中心高密度区域集中而不是向郊区分散的趋势。

制造业在距离市中心15km之外还能有一个新的高点。只有制造业能够在城市郊区保持其就业密度,也只有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新城才能够实现人口疏解和岗位疏解的双重目标。

但大焕先生要告诉大家,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全面过剩且已经严重超前于城市化的发展!未来中国的突围之路,只有生产性服务业!

通过拆迁和限制城市中心住宅供应,的确可以达到疏解人口的目的。但它只会加剧上班和居住地的分离,进而加剧城市拥堵。在现行管理模式下,大城市中心区域只有唯一一个办法能够缓解拥堵,那就是把人口和写字楼、商业都移出市中心。那样的话,市中心就变成一片绿地,产业和人口将在别的地方重新聚集,形成新的人口密度和拥堵。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只拆而不建写字楼和商业项目,将会连拆迁补偿款都付不起,拆迁将无法进行,向外疏解人口的目的自然也达不到。

因此,类似京津冀一体化之类试图疏解城市中心人口的努力,前景已经一目了然,就是强化住宅与办公的分离,延长人们的通勤距离,加剧城市的拥堵。而生产性服务业不断高度集中的规律却牢不可破!

那么,人口和产业的高度聚集是否必然导致交通拥堵?答案是否定的!现行的拥堵和各种所谓城市病,恰恰是城市规划理念、城市管理理念和中产阶层用车习惯的极度落后所造成!

在城市规划与发展理念上,疏散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人口、建设“田园都市”的错误理念,限制了城市的高度和密度;同时也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人为造成了城市区域的建筑功能单一和浪费,导致办公、商业和居住地的高度分离,形成市中心办公和商业区域白天繁忙晚上鬼城、郊区白天鬼城晚上睡城的“黑鬼白鬼”现象,以及人们上下班的潮汐和拥堵现象。

在城市管理理念和方法上,没有真正实施公交优先尤其是路面公交优先的制度,路权分配不合理,同时没有采取有效的经济手段限制小汽车使用,导致路面大量被小汽车侵占,进而又形成巨大的拥堵。

在中产阶层的汽车使用理念上,过度使用汽车、短途依赖汽车、上下班以小汽车代步等都是恶劣的用车习惯。

把上述三大原因共同制造的交通拥堵归结为城市人口太多、必须加以疏解,显然货不对板药不对症,必然与解决交通拥堵的初衷背道而驰,也与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的自有规律背道而驰,注定只会劳民伤财,而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任何成功!

所以,一切将回到我2010年8月写就、2011年底出版的《世纪大迁徙——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城市化》一书中所揭示的规律上:“高密度大城市化”具有“拯救中国”的战略意义!

上一篇:叶檀:中国制造市场或被外来鳄鱼独霸下一篇:经济下行就业稳定是转型标志

临沂白癜风医院地址在那生活中要避免白癜风哪些危害

烟台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泛发型白癜风如何治疗呢

福州治疗白癜风医院怎么样如何治好白癜风呢

金华看白癜风哪家好治白癜风什么药好

洛阳甲亢哪个医院好

广州市好的白癜风病医院孩子患上白癜风要注意